鹰牌陶瓷 | 第151期鹰视界
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 ——论ERP实施前要做好的基础管理
   很多企业实施ERP项目的成效会差强人意,原因有很多,可能是因为软件选型失败,或是因为协调不够而失败,抑或是因为实施失误而失败。但却很少有人去思考,在ERP实施之前,企业的基础管理是否已经满足了实施要求。而这就是很多企业实施ERP失败的核心原因。
   
  在管理学上,基础管理有很多不同的定义。简单来说,我认为主要是体现在企业要抓好日常管理,把企业战略细化为具体的、可操作性的规则和制度上。

  没有良好的基础而去实施ERP,就如同在一个地基还没有建好的地方上盖摩天大厦,时刻都有倒塌的危险。所以,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必须做好基础管理。我们把它总结为“流程清、数据准、规则明”

1、流程清:流程标准化
 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许多流程所构成的,如采购、供应、财务、生产、销售等。实施ERP系统就是将这些流程整合起来,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。所以,企业实施ERP的焦点应该是流程而不是软件技术。
  ERP强调的是流程的标准化和固定化,如果没有做好流程合理化、标准化,就把流程固化到ERP系统里,企业在处理业务时就必然会感到不顺畅。所以,“先流程标准化,后“信息化”是实施ERP倡导的一条基本原则。只有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标准化、程序化和书面化,“人治”提升到“法治”的层面,实施ERP才会事半功倍。
 
2、数据准:准确计量和定额 
   做信息技术的人常说:“三分技术、七分管理、十二分数据”。数据在ERP应用中非常重要,没有高质量的数据,ERP应用就成了无源之水。数据错误的话,即使ERP上线了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反而会是系统失败或者掉线的导火索。
   ERP数据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。静态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期初数据,只有准确无误的把静态数据录入或导入ERP系统,ERP系统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。否则,ERP系统在原始账目时就已经出错了。至于动态数据就有一句更通俗的话,就是“垃圾数据进,就会垃圾数据出”。            因此,没有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,ERP提高效率的也成了一句空话。

3、规则明:制度规范化
   ERP上线是一种部门利益和人员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,是规范化管理和随心所欲管理发生冲突的过程。经验告诉我们,基础管理薄弱的企业,普遍会存在“无法可依”、“有法不依”的“人治”管理,这种非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是与ERP实施所要求的“法治”方式是相违背的。  
   当企业的制度不明确时,或制度没有被有效执行时,利益冲突往往会导致ERP实施名存实亡,ERP实施也就必然会搁浅。因此,理顺了流程关和数据关,并不代表ERP就能够顺利上线,还要用规范化的制度来保证ERP实施活动能被正确的执行。

从上述分析可知,ERP实施强调先要打好基础管理,并不是毫无根据凭空抛出的一个概念,而是符合ERP实施要求的。打好基础管理的企业,我认为从以下方面着手。

   1、建立明确的流程框架
   据调查显示,许多准备实施ERP的企业在业务流程上有很强的随意性。所以我们首先第一步,就是要求企业在应用ERP之前把流程形成标准化的表单。例如,先建立以责、权、利为基础的流程框架,然后通过这种基础管理建设使企业常规的事件纳入标准化、规范化、表单化的流程管理,以形成统一、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,以此提高ERP实施的成功率。

    2、制度规范化  
   当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时,千头万绪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。如果这时企业的管理还处于“人治”的管理阶段,难度就会非常大。因此,企业需要先制定一套规范化的控制系统,使企业的每一个岗位、每一个活动、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受控之中,使到企业能做到决策程序化、考核定量化、措施具体化和控制过程化,这将确保ERP实施的顺利执行。

    3、确保数据真实可靠
   任何数据都是由一定的“量”组成,因此为了确切地获得其真实数量值,必须要做好计量工作。没有准确的计量,就没有可靠的数据,就无法确保ERP系统需要的高质量数据了。因此,只有认真做好计量工作,才能保证计量数据的有效性,再经过长期数据积累和统计分析,就能制定出合理的定额,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高质量的ERP数据。

    总的来说,夯实的基础管理是ERP实施成功的基石。如果企业在基础管理上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,又不愿意下决心和下功夫去解决,这样就不应该匆忙的进行ERP建设,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ERP系统,效益注定是不佳的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文/缑孝臣)
 
首页 返回